情人节刚过没多久,网传上海一女教师存在不正当师生关系,#女教师出轨高中生#。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网传停职女教师开直播,不畏流言蜚语誓要接住这破天的富贵。网友纷纷表示,极其愤怒,三观炸裂。

fc002f7e78b4f8d1a8beba992f5cbd15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在众多复杂的人类行为中,出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经历了伴侣出轨行为之后,总有人把出轨当成婚姻的试炼,相信能熬过低谷期,生活也会重新回归到正轨,未来也会更好。然而,遗憾的是,那些出轨后的人,很可能还会继续出轨。

美国丹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出轨过的人,在下一段感情中再次出轨的可能性要高出3倍。同样,知道伴侣出轨的人,在下一段感情中其伴侣出轨的可能性要高出2倍。怀疑伴侣出轨的人,在下一段感情中怀疑其伴侣出轨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无论男女或婚姻状况如何,这些发现都保持不变。

208ce5373828762ee655b5ca37fb2d3d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doi: 10.1007/s10508-017-1018-1.

有报道显示,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潘绥铭教授在2000 年到 2015 年进行了长达 15 年的抽样调查后发现,我国男性出轨率从 11.8% 上升到 34.0%,女性出轨率从 4.1%上升到13.4%。根据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杂志的调查,在出轨的人里,57%的男性、54%的女性称自己在每段关系中都会对伴侣不忠。

9fffb5be6458b5db7df074122411f313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来源:硬核看板

总是出轨的人,被称为“连续出轨者”或者“长期出轨者”,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因为婚姻/关系出现问题,而是出轨变成了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生活状态。今天我们不讨论婚姻制度或道德操守,仅仅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男人女人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

“喜新厌旧”的天性由基因决定

基因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单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包括外貌、性格和一些行为。然而,有些基因变体可能就会导致人们天生就更容易出轨,不论男性还是女性。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特定的基因位点与滥交和不忠之间的显著关联。在诸多基因样本中,发现DRD4基因,也就是多巴胺D4受体,若包含至少一个变体7R+(7重复等位基因),那么发生一夜情和出轨概率会更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 181 名年轻人进行了关于个人性行为和亲密关系史的匿名调查,并收集了他们的口腔 DNA 样本,并对 DRD4 VNTR 进行了基因分型。

结果显示,大脑多巴胺能奖赏通路的遗传变异似乎是导致个体差异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个体差异会影响个体从事高风险和无承诺性行为的动机。7R+ 和 7R- 个体之间滥交的绝对比率存在显著差异,7R+ 个体的滥交率高达 45%,几乎是 7R- 个体的 2 倍。 

458463cf155dd063fbee0350f0c511f4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4162. 

DRD4 VNTR 基因型的全球等位基因变异具有潜在的进化机制。基因分型为 7R+ 的个体更有可能报告曾经有过滥交行为。在那些报告有不忠行为的个体中,7R+个体更频繁地欺骗其伴侣,这也表明,在一夫一妻制和性忠诚有利的当地环境中,7R-基因型会受到积极的选择压力。相反,在一夫一妻制和性忠诚不利的环境中,7R+ 基因型会受到正向选择压力。

在性忠诚度上类似,高达 50% 的 7R+ 个体报告不忠,而只有 22% 的 7R- 报告不忠,但这种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而且当他们不忠时,7R+ 个体的额外性交伴侣比 7R- 多 50%。 

4dea172e3a21733f19e4ca373cf7dc1e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4162. 

总的来说,拥有这种特殊基因的人,更热衷于寻求刺激,体验危险行为,比如赌博、飙车、极限游戏……追寻更新鲜的性也是其中一种。

此外,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都有“见新人更快乐”的生理基础,通常用“柯立芝效应”来描述。“柯立芝效应”指的是大多数哺乳类动物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即如果引入可受孕的新伙伴,雄性和雌性动物都会表现出持续、高亢的性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柯立芝效应并不是特指某个特定的人类行为或者心理状态,而是描述了一个生物学现象。此外,搜索结果中也提到了另一个概念,即布鲁斯效应,这是指当有新的雄性出现时,雌性会中断孕期并偏好与新雄性交配的行为。然而,这个概念与柯立芝效应是不同的,后者主要关注的是雄性动物在新雌性面前的性行为变化。

科学家最初用大白鼠进行实验,把一只公鼠和4、5只发情期的母鼠放在一起,公鼠马上和几只母鼠交配直至精疲力竭。之后无论母鼠怎么触碰求欢,公鼠都不再有回应。然而当新的母鼠放进来,公鼠马上精神焕发,重新抖擞精神和母鼠交配。实验证明,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白鼠,人类男性在性交后会经历射精的不应期(refractory period),无法马上和同一个女性再次发生性行为,但如果面对不同的女性,他们的不应期时间会缩短甚彻底消失。

当然,当男女双方进入稳定的恋爱关系后,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会降低,而与此同时,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会升高。同时女性和男性体内都会分泌大量的“亲密激素”后叶催产素(oxytocin)让彼此感到安全感和满足感。

3d04949da70bbd9bf5bc4fa8701d6672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爱情:从欲望、吸引、依赖,到理性相处


科学家们发现,这种“一夫一妻激素”可能会使男人忠于自己的伴侣,远离诱惑。更神奇的是“一夫一妻激素”不但能加强男女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能加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一旦体内的这种激素水平消退,就会通过另寻新欢再次获得刺激源,从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带来的极度愉悦兴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花心、喜新厌旧的人。

除了后叶催产素外,男性自身的睾丸激素水平也能影响到“出轨”。一项研究表明,睾丸激素水平高的男性离婚的可能性比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高,同时外遇出轨的可能性也较高。科学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低水平的睾丸激素的男性,会更愿意与人合作,以家庭为中心。

出轨体质还能挽救吗?能!

众所周知,在一段关系中,伴侣会做出各种努力来保护和维持健康积极的感情关系。然而,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维持一直困扰着人们。亲密伴侣通常会以积极的态度或偏见来看待他们的关系和伴侣,这种现象被称为积极幻觉。

积极幻觉,也称为积极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或不佳处境时,通过自我期许的理想来夸大对未来的可控性和乐观,以此获得信心和安慰,维护自尊和希望。这种幻觉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或定型思维,它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心理健康。

例如,将伴侣视作自己的一部分,从而不自觉地高估他们。简单来说,就是在恋爱初期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是最好的,最完美的?这种感觉你可以理解为“积极幻觉”。

发表在Front Hum Neurosci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伴侣之间的积极幻觉水平越高,关系解体的风险越低,满意度越高,关系中的冲突或疑虑越少。

在这样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阐明积极幻觉的神经机制,旨在提高感情关系的满意度和长久性。通过每日日记和问卷评估的方式追踪调查了168对新婚夫妻,发现在新婚阶段,彼此理想化的夫妻更为相爱,并且在随后的13年中更少可能经历爱情的衰退。

2748822f2d414eccba587cd0af4367df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doi: 10.3389/fnhum.2018.00526.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与积极错觉相关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不是独立运作,而是相互作用。通过尾核处理伴侣的积极特征,使之与非亲密的其他人相比更加突出,而dACC则抑制对伴侣消极特征的感知。通过尾核处理伴侣的积极特征,使之与非亲密的其他人相比更加突出,而dACC则抑制对伴侣消极特征的感知。

除此之外,基于对积极错觉相关脑区和神经网络的了解,未来有望使用非侵入性神经干预技术,如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或经颅磁刺激(TMS),来干预伴侣之间积极错觉的产生和维持。

总结,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道,“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这个人的烦恼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