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对每个医生都很关键。毕竟,这关乎的不仅是荣誉和地位,还有实实在在的工资绩效提升。一直以来,科研论文发表数量,都是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杠杠”,有的要求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有的甚至要求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相关奖项。

近年来各部门、机构也出台多个文件要求打破论文“一刀切”评价倾向,推进职称评聘改革。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这些评价体系,导致不少职称评价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甚至在原有职称评价基础上,又给医生们增加了额外负担。

近期,上海市胸科医院“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引发关注。

“工匠型”医师评聘注重发挥临床技能示范的导向作用,掌握一技之长、特色专长、高超技能,善于攻坚克难,做出卓越贡献的医生均可参评。


上海探索“工匠型”医生评聘体系,

让人才资源充分涌流

据上海市胸科医院微信公众号介绍,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由定量考核和专家测评两部分组成。定量考核注重考核医师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聚焦手术能力、手术质量和临床新技术等三个维度共七项医疗核心指标,不受性别、学历、职级、科研等条件限制。专家测评侧重医师在手术视频演示中亮点、难点等方面的评价。 


2020 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在院内胸外科、肿瘤外科首次探索试点。临床能力出色的医生可获得参聘资格,经过考评后方可晋升。目前,院内已有医生通过该途径“破格”评聘上工匠师副主任医师。


医院方面表示,高难度手术数量和质量、临床新技术、患者满意及同行专家的认可是评判“工匠型”医生的核心原则。该院人力资源部主任黄海红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阶段以培养复合型医师队伍为导向,重视医、教、研全面发展;而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阶段,医院希望注重医务人员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出医生们的特长和实力。

为何要给“工匠型”医生另辟蹊径?

该院告诉记者,是为了“术业有专攻”,部分临床业务水平特别精湛、手术技术特别过硬的医生,如果“一刀切”完全按照复合型医师的标准,会给他们的职称晋升之路带来阻碍。这样反而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育和发展。


2020年,该院首次在胸外科、肿瘤外科探索试点“工匠型”高级职称聘任。通过严格资格审核,临床能力出色的医生中,佼佼者可以入围,获得参聘资格;再经过更为细致的考评,杰出代表最终成功晋升。


什么样的医生有资格参加评审?


据了解,有两个维度:一是患者口碑和日常医疗服务质量,二是同行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程度。如有特别优秀的医生,凭借创新性的技术实力,还可以“破格”。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胸科医院的职称聘任为三年一周期。2023年,该院进一步拓展了“工匠型”医师评聘适用的科室范围,基本覆盖了需要手术操作的所有科室。这一年,角逐更为激烈,医院严把考评关,贯彻“工匠”培育精神,选出了临床能力优秀的医生代表。据透露,今后,在探索分层分类的职称评价体系中,医院会考虑推广至更多的临床医技科室。

“工匠型”医生的评聘

拓宽了医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类似‘工匠型’医生的评聘或者职称考核,对医生本身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等地的多位医生向记者表示,“工匠型”医生的评聘拓宽了医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2023年10月19日,据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已经开展了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的相关尝试。例如,北京协和医院试点在医师类职称增设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同时开展科研人员自主评审。此外,四川华西医院、中山肿瘤大学防治中心等均有相关探索。


北京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创新人才评聘体系时,除了关注科研,可以结合医院强势学科,制订有医院特色的评聘体系,“激发医务人员的活力,让人才资源的活力充分涌动。”


“医院的业务活动涵盖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多个领域,对各类医务人员都有需求。他们当中有的是医疗科教复合型人才,有的是聚焦一个领域的专才。誉方医管创始人秦永方告诉记者,有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高,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晋职晋升方面竞争力受到影响,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各类评聘体系,有助于医院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可见,在各类标准和监管体系之下,医院职称改革之路是趋于规范的,是愈发明朗的。在这样的局势下,医生距离甩掉“功利科研”的标签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来 源 :华医网整理自上海市胸科医院、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