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发布日期:

2024-03-01

简要介绍:

乳管镜的发明使得人类首次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发生的病变。1998年,Teboul等用外径为1.7 mm的硬性内镜,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成功地观察到了乳腺导管腔,开创了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先河。1989年Makita等对Teboul的硬管内镜进行改良,使其外径缩小为1.25 mm,并首先成功对16例乳管内的病灶进行了非直视下的活检。1991年Okazaki等与藤仓(Fujikura)株式会社共同研发了纤维乳管镜,并使乳管镜外径缩小至0.72 mm。1997年国内多家医院在国内引进了此项技术,解决了乳头溢液病因诊断和乳管内病变定位等临床难题。随着国产乳管镜的问世,此项技术逐步得到了推广和普及。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乳管镜分为直管硬镜和纤维乳管镜两类。直管硬镜是以光学成像原理为基础,由7-11组镜片不断折射而成像,其优点为图像清晰、少有伪影、不失真、分辨率高;缺点在于管径较粗、操作、置管较困难。纤维镜是通过超细光导纤维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其优点为管径细,易于操作,可直接取得数字化图像。随着光导纤维成像技术不断完善,乳管镜图像清晰度逐渐增强,乳管镜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乳管镜作为一种微小的内镜,可直接观察乳头溢液病人乳腺导管管腔内情况,有助于提高乳管内病变病因诊断的准确率。

为规范我国临床医生正确使用乳管镜,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乳腺外科专家,基于临床研究证据,采用推荐等级、评价、发展以及评价(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合我国乳腺外科临床实践的可及性,制定《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旨在为中国乳腺外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本指南对获得≥80%投票专家共识的内容提出推荐意见。

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pdf